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朝阳区联合打造基地 协同培养高素质实战型涉外法治人才
来源:法治日报
由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司法局和北京市朝阳区联合主办的涉外法治基地建设推进大会现场。
由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司法局和北京市朝阳区联合主办的涉外法治基地建设推进大会近日在北京举行。大会启动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基地(北京朝阳)(以下简称朝阳基地)并签署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合作协议。
为什么要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涉外法治人才?怎样培养涉外法治人才?这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热点问题,在本次会议上得到回应。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在致辞时表示,朝阳基地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涉外法治话语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实战型涉外法治人才;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支点,积极同国家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
人才是关键
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涉外法治建设作出专门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为更好地推进涉外立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汇之际,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风险挑战与日俱增,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快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姜泽廷说。
北京市司法局局长崔杨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跨境争议、合规风险、知识产权保护等挑战日益凸显。只有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法治规则体系,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筑牢“防火墙”。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人才是关键。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涉外法治人才在涉外法治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加快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是做好涉外法治工作的关键。”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说。
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还比较紧缺,需要在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上采取更为硬性的措施,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精准度,为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提供人才支撑。
“三方协同打造朝阳基地,目标就是培养出一批‘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全面的涉外法治智力支持和有力保障。”姜泽廷说。
三方协同打造
在朝阳区建设涉外法治基地,是深入调研后作出的决定。
“朝阳区经济发展蓬勃、国际交往频繁、服务水平一流,汇聚了百余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2024年GDP总量首次突破9000亿元大关,充分彰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与活力。在社会经济持续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中,朝阳区业已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涉外法治文化环境,全球多家顶尖律所、知名国际仲裁机构在朝阳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姜泽廷说。
朝阳区委副书记、区长吴小杰介绍说,近年来,朝阳区着力加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资源链接,全方位提升外资外贸、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等各领域的涉外法律服务水平。朝阳区汇聚了北京市38%的律师事务所、93%的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理机构和53%的律师。朝阳区围绕北京“两区”建设,聚力打造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核心承载区,初步构建起全链条商事争议解决服务融合发展的生态圈。
而且,中国政法大学与朝阳区在法治建设方面的合作,已经开展多年。
“近年来,朝阳区与中国政法大学在法治政府示范区建设、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等工作深度合作。共建涉外法治基地是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涉外法治环境完善、大力提升涉外法律服务的重要举措。”吴小杰说。
姜泽廷说,涉外法治基地落户朝阳,恰巧为这片热土注入新的活力。三方协同打造朝阳基地,致力于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机制。支持朝阳区升级“高端商务+顶级法务”双轮驱动模式,助力打造全国首个“商务区+法务区”法商融合创新生态样板。
崔杨表示,此次“校—市—区”三方合作,将进一步统筹府学资源,协同推进基地建设,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涉外法治制度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和支持,助力北京成为全球法治资源集聚高地和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
以实践为导向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要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武世兴说,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高校与实务单位共同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紧扣实战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质量保障评价等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实质性协同,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大力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脱虚向实”,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
姜泽廷说,此次三方协同打造朝阳基地,致力于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机制。未来,朝阳基地将逐步构建实践、实训、实战“三圈”赋能,“教学+业务+场景”有机统一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建立“人才支撑、机制创新、价值输出”的战略布局,推动我国从国际规则适应者向全球治理引领者跨越,为涉外法治建设提供新的增长极和更强大的战略支撑力。
马怀德指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要以实践为导向,针对现阶段涉外法治人才实践实战能力欠缺、创新开拓不够等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促创新,精准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需求,培养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优秀涉外法治人才。要做好涉外法学的学科建设和涉外法治实践的紧密结合,深入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成供给端(教育链、人才链)和需求端(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入嵌合,开展涉外法治课程设置、培养机制和实践教学的一揽子改革。(本报记者 蒲晓磊 文/图)
《法治日报》2025年04月15日
2025-04-17 14:19:11